关系重塑:双重肖像——卢征远个展
前言
杨彪(策展人)
“艺术创作过程就是生命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,艺术作品就是生命存在的结晶。”
卢征远的作品保持着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持续关注,作品延续身体媒介介入空间的表达方式,所有的作品都尝试的结果,作品的意义与展示场所空间联系在一起,公众参与、沉漫式的体验成为作品有效性生成的关键环节。在后疫情时代,《即时的洞穴》是对日常生活快递状态的记录,共同的经验成为理解作品的基础,在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中,唤起观众记忆,实现艺术、空间与观众共享的统一。
脸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,一个人在一生中只拥有一张脸,但这张脸却始终在不断变化,作为个体你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张“脸”,但却终其一生带着无数面具游荡,面具成为新脸,“面具与世界一样古老”。在中西方的语境中,面具有着丰富的谱系与传承,是他者对自我的认识表达、其所特有的”展现”与“隐藏”的悖论关系蕴含着一种对脸背叛的抗争,脸与面具充满悖论的表达,超越了文化的界限。艺术家既是模特,又是制造者,将有红色血液质感的玻璃面具,以等人的高度悬挂于密闭的空间,观者在微妙的距离中,形成一种看与被看,表演与被表演的感受张力,当观者沉漫其中、便予面具以生命,通过面具的沉默来理解在场的欲望。
所有作品的出场,具有双重结构,一个是技术层面,一个是文化层面,作为过渡的中间地带、背后并不存在某个具体的人,而是在艺术家、作品、观众共同构建一种场域。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与舒压艺术”技术的介入,使得人的感知习惯被去身体化,其意义的双重性在于,一方面是艺术家文化场域的建构诉求,一方面则是对观者艺术疗愈的实现,作品与观者双向对接,使在场者陷入沉思、以一种分享的形式,引导观众一场自我的对话。
在艺术与非艺术的交界处,我们应该不断地设法保持我们自己对生活秩序界限的意识,艺术家创造性的是对新奇的终结与再创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