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幕式

Opening ceremony


前言

一段影像是艺术家的生命留白,也是作品诞生的记录,是更好地让大众理解艺术的通道,是展现艺术的美好光阴;艺术品是艺术家在光阴中留下的痕迹,也是最有温度的时光胶片。

《一寸光阴一寸金——当代雕塑展》有幸邀请7位国内著名雕塑艺术家,于天津购物中心呈现艺术作品的同时,通过影像作品拉近艺术家与观众间的距离,通过不同主题色彩的设定凸显每位艺术家独特的气质。观众在展厅的荧幕中穿梭,在影像的交叠中感受艺术家的音容相貌;在创作的细小动作中体会艺术家的心理变化;在不同主题色彩色彩的碰撞中,感受到艺术家外在的作品风格与内在的个人性情。

展览取名“一寸光阴一寸金”,“光阴”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荏苒时光,;“金”是雕塑艺术家们在反复打磨锤炼后,点石成金的艺术作品。可见光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可见光组成,展览汇集隋建国、王少军、于凡、陈文令、史金淞、谭勋、卢征远七位极具特色、风格鲜明的雕塑艺术家,将每一位艺术家的气质归为一种特定颜色,并用色彩划分展览区域,既是视觉的愉悦,更是艺术风格的直观展现。

在这里,七种颜色并非科学中的可见光谱,而是艺术化的凝练与创造。

肌肤黄—隋建国的《手迹》系列通过用蘸油漆去放大一段生命的时间,去表现他对时间、对生命的感悟;用生命去塑造时间的形状;双手揉搓在湿润泥土中散发着体温,借助于3D技术敏感于自身动作产生的细微印记。他的颜色是肉身成道的肌肤黄。

古瓷青—王少军的作品带着文人的逍遥与平淡天真之心,他的雕塑没有激烈的情绪,过于夸张的造型,色彩与神态之间传达出古典审美与淡泊永恒的韵味,如同一抹雨过天晴的古瓷青。

自在绿—有时候艺术并不复杂,就像于凡的创作,把对外化观念的追求内化为自我的反对流行化的态度。在大多数的艺术家们都很努力地“做”艺术和试图描述整个时代的时候,他选择了回到生活的状态,回到安静的内心,回到“好玩”这样一个艺术的起点,回到“归来仍是少年”的自在绿。

非常红—再没有一位艺术家比陈文令更适合红色了,他的红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“小红人”,也是他儿时经历所连带的乡土之色,更是他个人和作品散发出的乐观精神,这种精神不全是天真无邪,而是绝地生花的诗意与浪漫。

今松灰—对于史金淞来说传统与当代可以融为一体,将各种废旧木材、树段漂白,用不锈钢螺丝固定拼凑成松,将传统符号运用到当代语境,以朴素的气质引发观众对当下问题的思考,他的颜色是有今又有古的金松灰。

彩虹蓝—谭勋对于物质材料的挖掘与运用尤为着迷,近年来,城市中的彩钢板成为了他新的关注点,他从彩钢板中发掘出城市的冷暖,通过“物”抵达“悟”,把观众从日常的平凡中召唤出来,使我们回想起那种支配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生活的价值观。

幽空黑—事物背后的样子是什么?或许是深邃虚无的幽空黑。探索未知和世界的另一面是卢征远在创作中常常使用的命题,日常经验与难以言说的感知间存在着最微妙的艺术表达。

艺术如光阴,也如金子般宝贵。七色汇聚成光,将艺术之美融入公共空间,将艺术之道以直观形式娓娓道来,将艺术之光照亮观众的生活。

卢征远/文

展览现场

隋建国《手迹》3D打印2017年

隋建国

《手迹》

3D打印

2017年

于凡《鹤》

于凡

《鹤》

于凡,《梦者》,铜着色,1998--2011年

于凡,《梦者》,

铜着色,

1998--2011年

卢征远

《过去的即将到来3》

白色天然大理石

2015年

展览现场

展览现场

王少军《无视》铜着色2010年

王少军

《无视》

铜着色

2010年

陈文令《红色记忆系列》铜烤漆2013年

陈文令

《红色记忆系列》

铜烤漆

2013年

史金淞《说吧,灰色》尘埃、石膏等粉笔材料2012-2018年

史金淞

《说吧,灰色》

尘埃、石膏等粉笔材料

2012-2018年

谭勋

《彩虹》

彩钢板、铆钉

2018

隋建国《手迹》3D打印2017年

隋建国

《手迹》

3D打印

2017年

王少军《无视》铜着色2010年

王少军

《无视》

铜着色

2010年

史金淞《说吧,灰色》尘埃、石膏等粉笔材料2012-2018年

史金淞

《说吧,灰色》

尘埃、石膏等粉笔材料

2012-2018年

谭勋《彩虹》彩钢板、铆钉2018

谭勋

《彩虹》

彩钢板、铆钉

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