胎记——开幕式

 
 
 

前言

作为“生长力公共艺术家系列个案研究”的首个项目,《胎记——琴嘎个展》是艺术家琴嘎一次全新的展览。全新的作品不仅延续了琴嘎对游牧、生命、自然、生长及其当代冲突的思考,还在“胎记”的概念下,将艺术家对公共性的关注提升到本体论的层面,将公共性回归到对“人的生命”与“社会的生长”的关注。

展览将取消传统展示的边界,不仅形成室内与户外的交互对话,还将会无边界的弥散到所在地的公共空间与生活空间之中。艺术家将在公共空间中制造一个游牧的丛林,并使用马粪、煤等蒙古传统与现代材料,在展览期间让作品持续生长。也将会使用来自远方的“生物”,让上海与一个西部古老村落发生碰撞。

现代城市化的扩张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焦虑,冲突与焦虑则制造了生活中多维度的时间,艺术家个人的生命即可以视为在多维时间中的对抗与搏斗。由于琴嘎的蒙古族身份,以及他在北京求学、生活的经历,让他对这一问题极为敏感与关注。草原上的似循环又似静止的时间感所形成的“宇宙与人的孤寂”,与现代城市快速变迁的理性时间,以及技术所造成的碎片时间形成极大反差。人的焦虑最终投射在城市的发展、人口的变迁与城乡关系的转化之中。新的时间意识将在艺术家的公共行动中被创造出来,生命体验的质地也将在艺术行动中不断形成新的关系。

琴嘎将在展览中达成一种“根本性的游牧”:从本源而极端的个人性出发,通过公共性,抵达一个复杂而富有冲突的社会性。极端个人性意味着,艺术家的人生应该始终处于一种“极限”的时间状态,一种“无限的逼近无穷”的艺术本体论过程。本源的自然与生命体验,与现代生活的时间秩序在每个人身上始终发生着冲撞,才让我们不断地进入公共领域——这本身就是“生长力”的开始,也同时是个体身上的“公共性”的开端。

艺术家将会在展览持续的半年内,不仅让作品随着时间通过生长、消磨与抵抗而改变形态,还会与公共直面,在地发生可能性的对话、合作、生产或共同生活——游牧的时间、村落的时间与上海的时间,将在展览中交织在一起,在浦江华侨城建立起一个“时间公共体”。

 

艺术总监隋建国发言

嘉宾合影

艺术家琴嘎发言

嘉宾合影

策展人卢征远发言

嘉宾合影